《夏目漱石的美术世界》
[日本]古田亮 著
李赵雪 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25年7月
夏目漱石,本名金之助,1867年出生于江户牛込马场下(现在的东京新宿区喜久井町)。夏目金之助出身于地方官员之家,作为家中第五子,在出生的翌年便被送到同是名门望族的盐原家作养子,因养父母不和,九岁时又被送回夏目家。
展开剩余86%我们不清楚少年夏目欣赏过哪些书画作品,但可以推测出他对日本和中国美术的的理解始于其少年时代的日常生活。
夏目漱石接触西方美术的方式有些不同,其西方美术知识一方面来自他研究英国文学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或者说更大一部分来自他两年的伦敦留学经历。
去伦敦留学之前,夏目漱石曾在巴黎短暂停留,其间正值盛况空前的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夏目漱石在那里饱览了欧洲美术的精华。
本书作者古田亮认为,在其研究和作家生活中,美术已不仅是夏目漱石从英国回到日本后的消遣和爱好,而是他自我表达的重要元素。夏目漱石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似乎也从侧面证实了古田亮的这一推论。
2013年3月至8月间,日本三座美术馆相继举办了“夏目漱石的美术世界”的展览。策展人即为本书作者古田亮。古田亮结合大量实物调查与文献分析,对夏目漱石与美术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展览为基础,同名著作《夏目漱石的美术世界》应运而生。书中以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与美术的深层关联为核心,通过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研究,探讨夏目漱石文学中美术元素的生成与演变,揭示夏目漱石作品中潜藏的“美术世界”。
书的前六章聚焦夏目漱石《伦敦塔》《草枕》《三四郎》等经典作品,以发表时间为顺序展开,剖析夏目漱石如何将他所目睹的绘画及美术思潮融入文学叙事中。除单纯的文学作品与绘画的关系之外,还涉及夏目漱石撰写的美术评论《文展和艺术》等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夏目漱石与同时代美术的关系。
书的后四章在近代日本美术史这一背景下,以文人画、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为线索,梳理夏目漱石与同时代美术运动的互动及其美术批评思想,以及夏目漱石本人的绘画创作、装帧设计等。作者古田亮希冀从夏目漱石的人生经历中考察他与美术的关系。
夏目漱石脑海中古今东西的美术作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透纳,《金枝》,1834 年
泰特美术馆藏
长泽芦雪,《山姥》,1797年
严岛神社藏
米莱,《奥菲莉亚》,1851—1852年
泰特美术馆藏
伊藤若冲,《芦雁图》,18世纪
宫内厅三之丸尚馆藏
1912年10月,夏目漱石撰写了关于日本第六届文部省美术展览会的批评文章《文展与艺术》,文中写道 :“艺术始于自我表达,终于自我表达”。
夏目漱石可能有意通过这一主张,来批判当时盛行的“非自我表达的艺术”,他尊重那些从权威中解放出来,并积极表达自我的艺术,将“无我无欲”的、踏实认真的从事创作的艺术家视为理想艺术家。
本书作者古田亮认为,夏目漱石享受观看美术作品的乐趣,并在文学创作中再现这些作品,或将其作为表现自我的灵感来源,甚至通过亲手绘制使艺术更加贴近自己。
欣赏绘画,也许是夏目漱石在童年孤独时光和伦敦留学时期寂寞心情的慰藉。他或许在独自与绘画对视的过程中,自然学会了倾听绘画讲述的故事。
夏目漱石,《书斋》,1913年
神奈川近代文学馆藏
本文根据《夏目漱石的美术世界》内容编写
[日本]古田亮,曾任职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现为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教授。日本近代美术史学者、策展人。曾主持策划2006年“摇曳的近代”展(获得伦雅美术奖励奖)、2008年“狩野芳崖”展、2012年“高桥由一”展、2013年“夏目漱石的美术世界”展等各大展览。其著作有《俵屋宗达:琳派之祖的真相》(获三得利学艺奖)、《高桥由一:日本洋画之父》《冈仓天心:近代美术之师》《何为日本画:近代日本画论》等。
李赵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东亚美术史博士。曾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并于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交流学习,为日本美术史学会会员、明治美术学会会员、日本东洋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史、近代中日美术交流史。
文字 | 设计出版中心
制作 | 设计出版中心
校对 | 十一股票最高杠杆股市杠杆效应
发布于:江苏省